繁荣的中国,绝望的人民——600元学费逼他上绝路 农家贫困生郑清明之死
600元学费逼他上绝路 农家贫困生郑清明之死
郑清明(中)和他的同学
引子
逼郑清明死的债务是80美元(合600多元人民币)。如果他生活在中国城市的富裕阶层,他可能会花更多的钱去买一部时髦的手机。但不幸的是,他仅仅是远离中国小康社会的亿万贫困农民之中的一个。光是他的学费——公立中学的学费,就花掉了他家全年的收入!
郑清明是中国四川省达州通川区蒲家中学的高三应届毕业生。他想上大学,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6月4日的上午,离高考还差三天,郑清明又被他的老师张旭渡严厉训斥了:必须马上付清六百多元学费,否则不能参加高考。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脸上的羞愧渐渐变成了愤怒。
“我没有钱。”郑清明吐字缓慢。但是老师不放过他,不交钱就不给准考证。
几小时之后,18岁的郑清明朝一条铁轨走去,对着迎面而来的火车头走去,这一列火车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呼啸着高速行进……郑的上衣和一支被碾断的手臂落在路旁。人们从口袋里找到他的身份证,而他的身躯在三十英尺之外。
繁荣之下,贫困人口反增
郑清明的死令人震惊,但成百上千万的中国农家孩子,今天还在面临类似郑清明一样的命运。
过去五年来,中国的贫富悬殊进一步恶化,以至于一些研究提出,中国的社会分化比一些最贫穷的非洲国家还要严重。虽然中国有着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中国也几乎变成了一个最不公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主要由城市居民、企业家、政府官员们享受。
按照官方划分贫困的年收入标准人民币600元,去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又有增加,增长了80万,总数达到8500万。这是中国改革二十五年来的第一次,而且发生在中国经济以每年9%递增的大背景之下。
郑清明70多岁的外公郑自礼
富中国VS穷印度
与此同时,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邻邦印度,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却在逐步缩小,政治体制也越来越开放。且由于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及时惠泽乡村,导致今年五月印度执政党在大选中失去了来自农村的群众基础,被迫下台。
中国高层也已经意识到贫富差距问题。一位替温家宝总理协调农村政策的高级官员在最近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印度的例子说明,如果我们不能够理性地处理这个问题,可能演变成非常大的危机。对执政党的危机。这一届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他说,温家宝总理和胡锦涛主席提出了科学发展纲要。强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同时还要求降低对农民的税收。
一个农村孩子的童年
郑清明活到现在完全是运气,可是如果他是这么幸运,又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父母因为交不起超生罚款,刚刚出生就被悄悄地送到舅舅、舅妈家,舅舅、舅妈都患有痴呆症。养育他的重担,常常落到他的外公郑自礼的身上。外公让他跟自己姓郑,经过几年精心呵护,郑清明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郑自礼说:“在农田里干活的时候,我总是把他背在背上。这孩子长得真快,一开始每个星期他才能吃一盒奶粉,但是很快一盒奶粉他三天就吃完了。”郑自礼有半公顷农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还养了几十只鸡鸭,家里不愁吃,但是也没有更多可以换钱的农产品。到了郑清明上学的年纪,学费就成了越来越大的问题。
郑自礼,这个74岁的老人,没有念过书,也不识字,只有一副健康的身板,手臂壮的像举重运动员。他找的唯一工作是在施工的地方打石子。老人指着空空的土屋说:“我打石子挣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给外孙交学费了。你看家里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
好在郑清明很争气,在高中入学考试中,他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同学说:“郑清明是上大学的料,但是他没有钱。他受不了被同学落下。”郑清明一直按最最节俭的标准生活,他在学校每餐的伙食费只有40美分(三块多人民币),除了青菜就是饭,其他同学的伙食费至少比他多一倍,能吃上豆腐、鸡蛋、肉类。
大学文凭能给一个中国农村孩子带来一个合法的城市居民身份,一份白领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一个养家糊口的依靠。
可是在中国只有1/15的高中毕业生能上大学,绝大部分上大学的都是城里的孩子。最好的大学只对尖子学生和本地学生开放,农村学生要上好大学需要比城里的学生取得更高的高考成绩。
郑清明的家人和他们的家
廉价的“贿赂”行动的失败
在郑清明高三最后的一个学期,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郑清明的老师张旭渡,就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斥责他。张老师说:任何人不交学费就必须马上离开。大家都知道老师在说郑清明。郑清明回了几趟家,都是为了要钱,外公尽了一切努力筹钱。他给一个远亲写信,终于借来500元,但是仍然还欠学校600多元。和郑清明在同一个寝室的同学说,后来郑清明经常做噩梦,哭喊学费和老师的名字。渐渐地,大家发现郑清明的行为开始反常,他不遵守课堂纪律,找同学打架,有一次上课时还冲出教室。
为了解决外孙的学费问题,郑自礼卖掉了50个鸡蛋,挣了6美元(40多元人民币)。用这些钱买了几个熟菜、两瓶啤酒请张老师吃饭。他说,他希望用这个办法改变老师的决定。郑自礼说:“官员都希望收点好处。”郑自礼回忆说:“当时张老师的话给他的印象是,我的要求他会考虑。但是以后就没了下文。”
年轻生命的终结
到了6月4日,张老师把郑清明叫到他的办公桌前,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再次要求郑清明付清600块钱学费,否则学校要扣留他的高考准考证。郑清明恍惚地说,他没有钱。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他自愿献血,替郑清明交学费。但是一些在场的其他老师还是听到张老师这样的回答:“你就是卖命我也不管,他必须交清学费,否则不能参加高考。”
郑清明发怒了,他一脚把伞踢到屋子的对面,然后捡起来往窗外扔,接着冲出门去。后来有人在铁道边发现他,他沿着铁轨走着,光着脚走着。一个警察回忆说,有个铁路职工问他来干什么,他顶撞了一句,就跑开了。那天晚上九点半以后,他又来到铁路边……重庆开往北京的1006次特快列车急速驶来,他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铁轨上。
官方报告:死于精神失常
直到最后,四川方面仍然坚持,郑清明意外的死是因为他精神失常。他不是有意识的自杀。有几个同学说,事情发生以后,老师找他们个别谈话,强调郑清明此前的一些失常的行为,并且要求他们对外来的人强调这一点。
对于郑清明的死,四川省官方有一个长达七页的报告,据说这个报告还是因为《纽约时报》就郑清明自杀采访而专门制作的。这份报告认定,学校做了该做的一切,帮助这个贫困生和他的家庭。学校没有逼他交学费。郑清明的自杀是由于他精神错乱。这份报告说:“调查组认为,学校处理郑清明事件客观、公正、主动、人道。”
但是郑清明的亲属、同学以及一些老师的叙述却是惊人地不同。他们表示学校曾一再追讨学费。郑清明的几个朋友说,虽然最后几个星期里郑的行为有些不正常,他们觉得担心学费问题和家庭压力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尾声
现在,在郑清明家里,只剩下外公一个人了。所有能让郑自礼记忆起外孙的只有一叠教科书——三角几何、政治、历史。老人不识字,但是他却把这些书珍藏在他身边。在一本书的结尾,贴着一篇从杂志上剪下的文章,说的是一个痴呆的农家女孩遭人强奸后又被亲人抛弃的事。旁边是郑清明的字迹:“对任何无辜的弱者,我们必须伸出援助的手,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她在社会有一个立足之地。”(原题《在经济繁荣的中国,没有人给郑清明一支援助之手》,有删节)
来源:青年参考8/04
附录:
新闻调查:优等生欠学费 高考前被逼卧轨自杀?
新闻中心
2004-06-24 09:14:15 来源:中新网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高考前,达州通川区蒲家中学突然传出惊人消息,该校高三应届毕业生郑清明因欠学校几百元学费,学校说如不交清学费便不让高考,郑清明万般无奈便走上了绝路———卧轨自杀。此事一出,其真假立即引起达州市民极大关注。6月21日,记者特别到蒲家中学和郑清明的老家进行深入的采访调查。
达县安云乡三层村六社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村内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当地人称高登河,在流经六社的地界内还有几处瀑布,周围绿树丛生,岩石突兀,河水清澈,潺潺不断,叮咚悦耳。但近来,听了一辈子高登河流水声的当地71岁老农郑自礼,却感觉这流水声不是悦耳动听,而是在日夜呜咽。6月19日,在河边上不远处的乱草中,增添了一座新坟。原来,这是郑自礼老人全家唯一的男性孙子、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优等高三应届毕业生郑清明的坟墓,18岁的他在高考前两天(6月4日晚)卧轨自杀。几天来,高登河边的新坟前不时传出老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孙啊!你死得好惨啊,你死得好冤啊,你是被逼死的啊……
学校郑清明不是学校逼死的
郑清明为何卧轨自杀没有参加高考流传了多个版本。传得最多的就是,郑清明家里非常穷,这一学期还差学校600多元学费,学校为了收回这笔费用,对郑清明多方相逼,考前,又没有给其发放准考证,所以,郑清明才走上了极端,于6月4日卧轨自杀。
对此说法,蒲家中学校长杨方富极力反对。他说,“学校要收费”的说法不成立,郑清明是高三、四班学生,家里比较困难,因他有些精神病,班主任张旭渡曾将其送回家。当时发现其家庭非常贫困,学校就有意要免去他没缴的费用,因此不能说学校要收他的费用而不许他参加高考。郑清明是报了名,交了报名费,也办了准考证的。另外,“不发准考证”的说法也不成立,郑清明是4日晚出事的,而学校的准考证是6日才发给学生的。
6月7日,学校得知郑清明被列车撞死的消息。6月8日,高考结束后,学校就着手处理此事。就这件事说,学校无过错,郑清明精神有一些异常,是死在校外的,但是鉴于其家境困难,学校按《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决定一次性给郑清明亲属补助18000元(已支付),另赔付保险金8000元,共计26000元,学校和铁路局共同负责火化。至于郑清明的精神失常情况,要班主任张旭渡才说得清楚。
班主任他精神有点异常
张旭渡说,他是高三才带这个班的,郑清明的成绩一般,最好的时候是全年级18名,精神上有点异常,表现在有时候兴冲冲走进教室从同学的头上跳过去,随意损坏公物等,性格孤僻,在班上的人缘很不好,同学们都怕他,鉴于这种情况,他于5月6日用摩托车将郑清明送回家,并叮嘱其家长尽快把郑清明送到医院,等病好了再与学校联系。这以后就一直没有联系过,直到6月2日,张旭渡才从郑清明的一个亲戚哪里找到一个电话号码,张旭渡说他拨打了很多次,但没有人接,只有算了。
6月4日,郑清明突然来到教室,张旭渡看到后便说:“郑清明,你过来!”但郑清明转身走了,张旭渡说,他当时叫郑清明有两个目的:一是让郑清明到学校去办理有关学费的手续,二是问郑清明参不参加高考,能不能考,但郑清明却走了。由于要带队,张旭渡也就没有管这个事情,没有想到,当晚就出事了。
同学郑清明人缘不错精神正常
郑清明的“精神”是否有问题呢?据蒲家中学教师龙庞和介绍,郑清明是达县安云乡三层村六社人,家庭境况非常不好。他是过继给舅舅的,舅舅是弱智,胃下垂,舅妈是白痴,外婆双目失明,事实上,他是靠外公郑自礼带大的,但是这娃儿相当不错,从小就品行端正,成绩也非常优异,中考考了600多分,正因为如此,他才将其介绍到蒲家中学读书。高一时,郑清明考的第4名,高三上学期考了18名。这娃儿经常到他家里耍,从未发现他精神上有什么异常,表现也很好。
郑清明在班上的人际关系是不是像班主任说的那样呢?记者在翻看郑清明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同学录,同学录上有27名同学(他们班有40人,稳定人数有36人)留言纪念他们之间的感情。同学王斌在同学录上留了两次言。第一次是:“哥们,还没有好好耍几回,三年时间就要结束了,祝你金榜题名,一路顺风、前程似锦!”第二次写道“已写了一张,又让我写一张,是兄弟永远都是兄弟,永远同共苦。”同学王朝霞在同学录中这样写道:“谢谢你能把我当好朋友,能交到你这样的朋友,我很荣幸,性格豪爽的你要努力哟,好大学的校门为你敞开着的。”
通过同学录上的电话号码,记者和郑清明的同学张胜全取得了联系。张胜全介绍说,郑清明这个人不错,成绩也可以,在班上人缘也可以,对于这次出事,他表示非常惋惜,如果郑清明参加高考,估计是能够考一个好大学的。对于郑清明“精神”有无问题,他不清楚,只是这学期言行上有一些变化,比如,进教室不给老师打招呼,脾气也有点儿不好,不过,没看到有什么大的问题。
日记 他本珍惜生命
郑清明生于1986年4月25日,今年才18岁,他是怎样走上绝路的呢?记者翻看他生前的日记。看不出他有什么轻生的痕迹,他并不在乎自己贫困的家境,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没有万贯家产,但我不怨天尤人。因为我有许多无价财富,我从来都是富有的。体验自然是我的财富……亲情友情是我的财富……成长岁月是我的财富……我感谢生活,感谢它赐给我体验自然的观念。感谢它赐给我亲情友情的温暖,感谢它赐给我成长岁月的磨难,我感谢生活,永远、永远……”郑清明对自己的生命是十分看重的,他在日记中说:“死固然是个人所不能避免的,但是,只要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惜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这是生命的真谛。”
邻居 孩子平时好乖哟
对于郑清明的死,村民感到十分的惋惜。邻居方绍文对记者说:“可惜这娃儿,他从小就听话,成绩好得很,我还经常给他说,如果没钱读大学,就去当兵,将来肯定是有出息的。我是看着这娃长大的,从来我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异常行为,也不晓得他有什么精神病”。同村的李德之介绍说,他和郑自礼隔个河沟,对郑清明了解很深,郑清明从小就身体好得很,哪有什么精神病?他们那个村的知识分子不多,郑清明是很有出息的,可惜就这么没了。
外公为学费班主任多次为难孩子
郑清明的死对他71岁的外公郑自礼的打击是最大的。他介绍说,他的老伴今年78岁,双目失明。夫妻俩育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郑持银患有胃下垂,智商偏低,媳妇是个白痴。儿子儿媳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在郑自礼老人的要求下,就过继了女儿的独生儿子郑清明,由郑自礼亲自抚养。郑清明自小就十分乖巧,听话,读书成绩好,一家人对他的未来寄予厚望。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懂事,郑自礼心里十分高兴,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他仍坚持送孩子读书,即使是饿肚子也不让孩子没学费。今年,郑自礼的老伴生了病,花了不少钱,万般无奈的情况,才欠了学校600多元钱,没想到这几百元钱就断送了孩子的一生,讲到这里,郑自礼夫妇感到异常的伤心,郑自礼说,就为这几百元钱,孩子的班主任张旭渡多次当着同学们的面为难郑清明,赶孩子回家找钱。有一次将孩子赶回来后,郑自礼就到学校去找领导,他对领导说,要钱应该给家长打电话,不应该为难孩子。
郑自礼说,在了解到他家的具体情况后,学校领导就答应减免他们未交齐的学费,可没有想到的是,今年5月初班主任又将孩子送了回来,喊他回来找学费,郑自礼至今都觉得奇怪,为什么校领导说要减免费用,而班主任却要为难他们呢?6月4日,孩子回来要钱,说要到学校去考试,他外婆就翻箱倒柜找了些钱给了他,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6月7日,听到孩子出事的噩耗后,老人家肝肠寸断,他们找学校了解情况,可学校说孩子是神精病,这更让他们伤心。郑自礼悲愤地说:孩子平时好好的,现在孩子出了事,就以孩子有精神病来推卸责任了。
祝愿已随高登河水远去
“你很热情、直率,对朋友坦诚相待,并有高尚的情操、王者之风。从君的眉间宇色,便可看出大将风范,你必将成为一个栋梁之才。愿你高考金榜题名!”这是今年高考前,蒲家中学高三、四班学生谢建军为同班同学郑清明许下的美好祝愿。但是这个祝愿,郑清明是无法实现了。他那刚刚开始的青春和同学美好的祝愿都随家乡那条美丽的小河永远地流走了……
据悉,当地有关部门已组成调查组对此事进行专门调查。本报将对此特别关注。
编后
正如郑清明在日记中所写的“死固然是个人所不能避免的,但是,只要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惜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但是,在日记中有如此感悟的郑清明在生活中却用最残忍的方式了断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更了断了7旬外公对未来的所有希望。不知道,当火车呼啸而来的瞬间,郑清明的脑海中是否闪现过自己所写的那段感悟,是否闪现过外公那期待的目光。还是那句老话,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无论郑清明面对怎样的困难,他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对待是绝对错误和消极的。困境中,唯有面对并解决问题才是智者的选择,当然,问题的解决还需外界的支持,单靠郑清明及年迈的外公是远远不够的。(华西都市报/路明何瑶)